——学习潘菽先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思想
潘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长期领导我国的心理学工作,坚持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改革传统的心理学,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正确发展方向。.Pinwenba.com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领域,他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所涉及的问题很广,大体上说有: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体系问题,学科性质问题,方法论问题,脑的双重机能问题,心身关系问题,意识问题,个性问题,性习问题,知行关系问题,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问题等。潘先生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一位重要奠基者。我曾长期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现仅就自己理解所及,简廓地谈谈他的心理学基本理论思想。
一、近代心理学
学习和理解潘菽先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应该从他对近代心理学的看法开始。对于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学派别的理论观点,潘先生从其指导思想、本质、基本特征方面,进行过深入剖析。他认为传统的心理学“有它成果累累、光辉出色的方面”,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引起迷惑。它还有另外的一面,这就是“近代心理学主要是在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指导下形成起来的,患有严重的先天不足病症,这也一直阻碍了它的成长”。因此,它只能在唯心论和近代科学之间的夹缝里讨生活。“近代心理学有意识模糊、人兽不分和心生混淆三种严重病症。”这也是它的三个本质特点。记得在心理研究所基本理论室的业务讨论会上,有人曾对潘先生的这种观点质疑:“潘老这样来评价传统心理学,是不是太低了一些?也未免叫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寒心。”潘先生当时回答说:“那我可以回问你,我所说的是不是心理学的实际情况?如果属实,那就谈不上评价高低问题了。我是爱之深盼之切啊!”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心理学曾在我国盛行。对于苏联心理学,潘先生也提出过深有见地的评论:“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提出要建立辩证唯物论的心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心理学的思想指导。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心理学者在这方面显然也走了一些弯路,并非一帆风顺。到现在他们是否已完全实现了最初的愿望,也还难说。建立辩证唯物论的心理学……似乎是很不容易的事,并非想到就能做到。亦许这是项非常重大的工程,要经过可能以世代计的长期经营才能完成。或者,这项工程包含一些基本的难题要解决,如果那一关通不过就影响到全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苏联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发展史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值得我们加以深思并从而学习其中应有的经验教训的问题。”
根据毕生献身于心理学的科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得失成败,潘先生于1987年在《我的心理学历程》一文中,就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前景等问题提出了十点总的看法。
潘先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在这样总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展开来的。
二、人及其实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门主要科学,心理学研究要从人开始,而后又归结到人。所以人及其实质的问题,对心理学是极为重要的根本性问题。联系着这一问题,潘先生提出了他的“新三界说”。据我理解,新三界说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自从达尔文以来,生物学者大多是从纯生物学观点出发,把人看作一种动物,这是不妥当的。
2.旧的三界说由于对人的心理能力、精神能力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把有机界分成三个界——人界、动物界、植物界。它跳出了生物学的旧框框,使人自成一界,是一种光辉的、很有卓见的思想。但它仍是限于有机界,所以还有不足之处。
3.人的一些主要特征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生物学意义。所以,可以考虑把整个世界分为三界,即无生物界、生物界、人界,使人在这个世界中自成一界。人界也就是人类界,也就是人类社会界。
4.“人的实质有两种主要成分,即自然的成分和社会的成分。人的本质的这两种成分并不是各居一半,而可以有所多少和主次之分。但人的实质有这两个主要的方面则是可以肯定的”。
5.人在这个世界上自成一界,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他的自然性。他并没有脱离和自然界的密切结合而仍然是世界万物中的一物,是自然界一个无比优越的构成部分。
6.婴儿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才能成其为人。所以,人的实质可以看作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但归根到底来看,它全部是属于自然的,所谓社会方面是相对而说的。否则把社会和自然看作完全是两回事,不相统一,那就要走向二元论或唯心论的世界观。
7.心理学既不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一种社会科学,而是兼有非生物学意义的自然科学性质和非通常意义的社会科学性质的一种研究人的主要科学。
潘先生就是根据对人及其实质问题的这样理解,引出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任务等问题的观点。
三、人的心理、意识
人类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具有可以高度发展的心理智能,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这种最本质特征的科学。那么,人的心理、意识又是怎样的呢?
(一)心理的本质特性
潘先生首先从辩证唯物论哲学的高度,阐述了人的心理具有如下一些本质特征。
1.心理是人体而尤其是人脑这样高度复杂、高度组织起来的有机物质体的一种高级机能或作用或活动。它不是什么和物质对等或对立的东西,而是一定类型的物质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
2.心理主要是人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时在主观方面还没有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在生活实践中见之于客观的行动的主观活动的部分。
3.心理是主观的东西,但也是客观的东西。它的主观性是相对的,客观性是绝对的。说它是主观的,这是指它对生活实践的客观对象而说的;但当把它作为观察或变革的对象时,它们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也是客观事物。所以,它的客观性是绝对的。
4.一切心理活动都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心理活动是一种过程,它的时间性是显然的;它的空间性则决定于它所从属的主体的空间性。心理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说明它是和其他物质运动同样的物质运动。
5.人的心理的所有矛盾来自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或人和他的客观世界的矛盾。每一个人都处在和他的外在世界不断地产生和解决矛盾的关系这种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中的矛盾全部是由此而起。人不断地和客观世界产生与解决矛盾,这就表现为他的生活、实践的活动方式的改变和发展。
潘先生1979年在一次关于心理活动的矛盾问题的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曾对心理活动中的各种矛盾表现,诸如意向活动、认识活动、意向和认识之间等的矛盾问题,做过具体分析。
(二)二分法、认识和意向
人的心理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现在心理学上流行三分法,把心理划分为知、情、意三个范畴。潘先生认为三分法是不恰当的,他主张二分法,即把人的心理分为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对此,他提出三个方面的论据。1三分法不符合人的心理的实际情况。因为情和意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情是意的一种形式。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情和意是很难分的,有情就一定有意,有意也常常就有情。把二者概括在一起,称为情意也无不可。2中国思想史上也流行着知和行的两分法。知就是认识、认识活动。行就是意或意的客观表现,和意是分不开的。3人对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这也是同知和意的两分法相符合的。知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活动。意和它的客观表现的行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或变革活动。
意向和认识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潘先生认为,意向和认识活动两者是结合在一起而相辅相成的。意向和认识两者是相互矛盾而又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意向总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没有一定的意向,就难于或不能产生认识活动。所以,意向对认识的关系是主导的决定性关系。但意象活动离开了一定的认识活动,也就难于完成,不能进行。所以认识对意向的关系是指引的依据性关系。但在人的具体的心理活动中,究竟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需视具体情况(如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或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而有所不同。
关于个性和两大范畴的关系,潘先生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动态和静态两种表现。心理过程是它的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它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或每个人)所有心理状态或较稳定的状态的全部内容。同时,心理的动态或静态表现应该是两两相应的,可以相互转化。个性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展的、变化的。
潘先生还指出,在心理学中,“个性”这个词是比较恰当的。“人格”一词则很欠恰当。
(三)意识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而又难于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它是心理学史上众多纷争、混乱产生的根源。潘先生长期致力于意识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他对传统心理学中各心理学派的意识观点进行过正本清源性的剖析,指出它们的观点的失误所在。对于苏联心理学理论构架的奠基者С·Л·鲁宾斯坦的意识观点,也作了一分为二的剖析、评估。他指出,鲁宾斯坦认为意识是一个动名词,意识就是意识到的过程。这种观点比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观点有明显的进步。但同时,鲁宾斯坦认为意识就是知(знание),同时也是体验(пережение)的观点,也就使他产生了混乱,成了旧意识心理学的同路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 不是公主的公主 神秘帝少:追爱赌神邪妻 孩子的未来,最有价值的投资:淘气鬼也能上清华 中医学 妖妃,逮住 和天使一起成长 冷情首席的杀手妻 逆天萌宝:错惹狂傲阔少 冰山首席的腹黑娇妻 大牌助理:萌妻喂养攻略 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 名门绯闻:旧爱,好久不见 不死武帝 豪门换换爱:傲娇男攻略 丑丫头变身校花 名门贵妻:误惹亿万继承人 靠山大人好腹黑:萌妻宝贝 萌宝来袭:为你画地为牢 萌妻很纯:绝情首席找上门